信封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代。當時,文書和書信大都是刻寫在木板和竹簡上,為了保護書信完整無損,就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,夾在文書簡牘的外面。木板上還刻有三道線槽,用繩捆繞三圈,然后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。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,封上黏土并加蓋印章,以防私拆。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。
魏晉以后至南北朝時期,書信材料逐漸由木質演化為紙質。信封改為由兩片厚藍紙制成,但兩邊還畫有鯉魚圖,自然不再用泥封了。 直到盛唐時期,中國人仍在仿制鯉魚形信封。所以,中國古代又把信封稱為“雙鯉”、“鱗鴻”。
世界上最早的紙信封是英國發明的。1820年,英國商人布魯爾在海濱度假時,發現很多女士喜歡寫信,但又怕信中內容被他人偷看。他靈機一動,便趁機設計了一些紙袋,用來將信件裝起來,而不被人看到。而且這之后,信封竟然為英國當局所承認,這批信封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紙質信封。1844年,倫敦出現了制造信封的機器,從此紙質信封作為一種新的郵政產品為全球采納。
中國國標信封產生于1978年。此前,信封使用處于亂哄哄的狀態,最簡單的例子是,機關里為節約,用報紙手工糊信封使用,大小不同的。這種亂哄的信封給郵電部門帶來了巨大的困難。因此,1978年由原郵電部組織制定,由當時的國家標準局發布了我國第一個信封國家標準。
進入21世紀,電子網絡盛行,個人信件大量減少,信件使用集中在政府、機構和企業這些集體單位。原信封標準在品種、規格、用紙要求、印刷多方面存在不適應。這是信封標準第三次修訂。主要修訂內容有:小規格的信封取消,用紙技術條件提高,允許企業、單位在信封上印刷企業標識。2003年,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發布了信封的新標準(第三次),于2004年6月正式實施。
為了保證信封標準的貫徹實施,保證信封的質量符合國家標準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》第二十九條規定:印制通信使用的信封必須符合國家標準,并由當地郵電管理局監制;第三十二條規定,用戶交寄信函使用的信封,必須符合國家標準。根據以上規定,國家郵政局對信封的生產實施監制管理,生產信封的企業必須按照。國家標準組織生產,并接受郵政行業管理部門的管理。
新的信封標準(GB/T1416-2003)的實施,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維護廣大用戶的合法權益,保障通信信息的安全和傳遞時限,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用郵需要。
以上是廣州市南沙區南印紙品印刷廠發布的相關資訊,公司提供廣州印刷廠、廣州包裝印刷廠、信封印刷廠等服務,歡迎新老客戶前來咨詢,可登錄我們的官方網站:http://www.rzdths.com